昨日,四川省瀘州一學生家長通過微博,曬出了孩子開學的第一課:安全。不過,這堂課程所講的內容卻讓網友覺得有些“雷人”。因為,在新出台的《瀘州市中小學安全行為“十不准”》中,出現了一條特別的規定:不准別人觸摸自己的私密部位。(2月19日《華西都市報》)
  瀘州學校的新規出台,其中一條“不准別人觸摸自己的私密部位”的規定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筆者細看評論,批評的觀點就占了大半。有網友認為對於不到18歲的中小學生來說,“私密部位”這種用語出現在中小學安全行為“十不准”中不大合適。更有網友批評新規內容“雷人”、“節操掉一地”。與此相反,筆者卻認為,瀘州學校將“不准別人觸摸自己的私密部位”納入新“十不准”,是教育的進步,應當給予肯定和贊賞。
  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性教育在我國一直屬於比較敏感的話題,特別是學校常常是談性色變,多數人認為在公開場合說“性”,是一件很丟人的事,甚至被認為不乾凈。每當孩子問起關於性的問題,家長們或遮遮掩掩,或嚴厲呵斥,自以為是對孩子的保護,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潛藏著巨大的危機,而性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惡性事件頻頻發生的重要原因。
  此外,學校的性教育則常處於猶抱琵笆半遮面的尷尬處境,性教育一直處於名存實亡狀態。本應是一堂以平常心對待的基礎生理課,老師們以“羞澀”的態度讓學生自學或乾脆不上,讓其他課代替。這些行為不僅是對性教育的迴避,也潛在地給了未成年學生們一個錯誤的引導,讓他們“想入非非”。學校對性教育的遮掩刺激著學生們的好奇心,從而導致了學生為滿足好奇選擇了混雜的網絡信息或色情信息的錯誤方式。不僅如此,2013年屢屢曝光的未成年受侵害事件更是以現實的代價警示著社會、學校、家庭,青春期的性教育不能再羞答答了,必須走進教室、必須不走過場、必須得到重視。瀘州的校園新規,將性教育不再變得躲躲閃閃,而是拿到校園制度中,這是一種教育的進步,對此網友應給予更多的鼓勵,而不是指責。
  換個角度來看,校園新規中規定這一條,目的只有一個,無非是讓中小學生更好地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防止受到性侵犯。筆者實在疑惑,學校以如此初衷制定的制度為何還會遭到那麼多網友的不滿和批評?如果教育部門和學校連涉及到“性”的話題都碰不得,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性教育?未成年人的防性侵能力又如何提高?
  在中國,當一個學校勇於承擔起青春期性教育的責任,嘗試著將性教育變得更系統,更全面,更大膽,更開放時,我們是否能先別急著潑冷水?沒有一項制度是一建立起來就完美的,但只要能起步,我們就有機會將它變得趨向完美。性教育的發展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擔責任,期望家庭、學校、社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性,用正確的方式引導未成年,讓學校不再對性諱莫如深,家長不再談性色變,學生不再談性色羞。
  文/黃薇諺  (原標題:學校出台“十不准” 先別急著說批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q26hqij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