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推行科學文明的餐飲消費模式,並要求餐飲企業積極引導消費者節約用餐。然而,記者連日來調查發現,目前我市仍有部分餐飲場所存在較突出的浪費現象,一些企業並未積極引導消費者節約用餐,同時,部分消費者的節約意識仍有待提高。(4月1日《重慶日報》)
  舌尖上的浪費可以找出一大堆原因,制度執行方面、餐飲服務方面、觀念意識方面……但最終仍取決於消費者。消費者若沒有一顆敬重勞動、感恩糧食的心,“光盤行動”難免會流於形式。發之於心方能動之以情,這適於愛情也適於糧食。“光盤行動”既要看到盤子上,也要關註心靈層面,像刻骨銘心的愛一樣,把感恩的“刻錄”於心、銘記於心。
  詩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里寫道: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海子來自農村,他對糧食的深厚感情,源自彼此的熟悉、交往和對話。如今,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城裡的人,他們對糧食的認知,只是字典里恍若隔世的詞、餐桌上面目全非的飯菜。陌生就易漠視,不理解就易誤解。於是,在他們的意識里,餐桌上的浪費不過是一種消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婦孺皆知,但誰真正洞悉其意了呢?當遠離了沉重的勞動,也漠視了糧食的沉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雖不能再作為衡量當代人的標尺,但我們起碼該認得養育我們的糧食,知道一個饃、一盤菜的身世。“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們食糧而生,就該熟稔糧食,懷有感恩之心。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古人對糧食的感恩和敬畏,同樣值得今人學習。“草木有本心”,糧食也有生命,和人息息相通。筆者並不是鼓吹“下鄉改造”,但每個人起碼該知道糧食的“前生今世”、明白飯菜的“今生來世”、熟稔從糧食到飯菜的歷程,體會一頓飯的來之不易。懂得了這些,也就懂得了珍惜。
  西方人飯前要祈禱,日本人飯後要說謝謝。只有認識糧食、走近糧食、對話糧食,才會尊重糧食、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既要體現在文件、口號和制度上,還要關註柔軟的情感方面,引導人們像關註親人一樣,在心理上自覺珍愛糧食。
  刻骨銘心的愛才能地久天長,“刻錄”於心的“光盤行動”才能“發之於心動之於情”“綿綿無絕期”。愛情需要錐心刻骨,“光盤行動”也需要把感恩"刻錄"在心上。
  文/諸葛涼  (原標題:“光盤行動”需要“刻錄”感恩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q26hqij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