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0月27日訊(通訊員方向 林雯 記者楊麗)澳大利亞的千年乾旱、美國的卡特裡娜颶風、我國2010年強降雨導致的洪水泛濫、影響菲律賓和東南亞地區的颱風海燕……全球範圍內不斷頻發的水文災害事件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重大的人員和經濟損失。該如何科學地預報和應對極端水文事件?今天,為期三天的APEC氣候研討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開幕。來自7個國家的50餘名國際頂尖氣候專家圍繞“極端氣候和水文災害管理:科學預報和應急預警”的主題,交流研討全球極端氣候和水文災害的應對方法,為各國應對水文災害提供科學支撐和政策參考。
  目標:促進合作,共同應對水文災害
  當前,全球範圍內各種自然和社會災害頻發,其中水文災害,如乾旱、洪澇、颱風等,占據了全球災害數量的70%,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了極大影響。據APEC氣候中心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主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海外院長王斌教授介紹,20世紀之後,世界上10次最嚴重的乾旱和洪澇災害絕大部分都發生在中國、印度、泰國等亞洲國家,給APEC成員國帶來了嚴重的人員和經濟損失,也引起了各國政府、科學家和民眾的強烈關註。
  為了促進APEC成員國共同應對氣象問題,APEC氣候中心(APCC)於2005年成立,致力於為亞太地區和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預報、信息服務和組織研究活動等。APEC氣候研討會每年舉辦一次,分享氣候預測、氣候信息應用、災害管理等方面的前沿科研成果,為各國科學家、學者、政策制定者等提供交流平臺。
  此次APEC研討會旨在探討氣候、水和災害管理間的關係。會議通過分享當前氣候模式的可預測性、局限性和不確定性,著力彌合氣候資料提供者和水源管理者之間的隔閡。分組會議著重探討了洪水和颱風、乾旱和水源安全、水質和水媒傳染病等課題。專家討論環節就目前極端氣候的前沿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此外,會議還進行了關於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循環建模的結構化培訓,以幫助來自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的科學家們提高評估水文風險和防災減災能力。
  專家:科學應對,重視災害影響勝過災害本身
  在大會主旨報告(key note)中,作為世界銀行減災與恢復全球基金(Global Facilit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covery)的高級顧問,David Rogers博士認為,災害對人類的影響要比災害本身更為重要,因此僅僅提供良好的災害預報或預警是不夠的,人們更需要能夠確保生命財產安全的實用信息。而目前對水文氣象災害的災後影響缺乏評估,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員傷亡和社會經濟損失的增加。他向與會者介紹了災害影響預報和預警服務的若干概念——這些概念已經被世界氣象組織(WMO)列為災難影響預警服務的方針。他提出,全球減災與恢復基金將協助美國國家氣象和水文服務部(NMHSs)完成從氣象預報到災害影響預報的模式轉變。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在採訪中也表示,提供基於影響的預報正是我國努力實現的目標之一。目前我國正在對全國範圍內的2000多條中小河流域進行災害普查,搜集包括氣象、經濟、基礎設施、人口發展等方面的資料,確定相應的閾值,結合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給出基於影響的預報。“這種預報使決策者和公眾能夠更準確地瞭解氣象事件對當地可能造成的災害程度,從而制定相應的防禦措施,在傳統預報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針對性更強。”
  “水在確保食品和能源安全、促進減貧、維護衛生安全、維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上有重要意義,尤其在欠發達地區,水循環數據和觀測在提高水管理和水安全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Eric Wood教授從全球地球觀測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個全覆蓋的全球監測和預測乾旱的框架。這個框架將推動地球觀測系統的水循環觀測,促進所需數據的獲取、處理和分配,從而為全球各國家和地區的用水提供專業的知識、信息系統和數據支持。
  與會專家們從水文災害的科學預測、災害社會管理、應急預警、風險評估等多角度出發,或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或闡述新的模式應用,或分享針對性的研究成果,對當前全球極端氣候和水文災害管理進行了科學的把握、分析和預測。
  中國:面對災害,風險管理任重道遠
  研討會不僅從全球視野出發探討水文災害的普適性問題,還針對我國的水文災害特點,專門探討了我國的災害應急管理策略。
  由於受多變的亞洲季風影響,我國長期以來受到乾旱災害的頻繁困擾。北京師範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葉謙教授的研究顯示,在過去的三十五年裡,隨著國家經濟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同時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乾旱已經由局地性擴展至區域性,甚至全國性,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損失。葉謙博士介紹了目前我國政府的乾旱應對措施,並從綜合風險管理預期的角度出發,討論了旱災在其複雜性和區域性基礎上的發展趨勢和極端狀況,對於未來我國乾旱應對策略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面對災害,我國的風險管理任重道遠。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社科處處長曹傑介紹,目前我國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應急預案體系,但是整個應急體系中仍然存在信息溝通不暢、部門之間缺乏高效協調的機制等問題,而歐美髮達國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和應急協調機制。“因此亟需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在國家層面構建一個類似美國國土安全部、俄羅斯聯邦緊急情況部的應急機構,加大統籌協調的力度,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各自的積極性。”
  此外,耶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的李旭輝教授的報告闡述了全球首個湖泊中尺度通量網——太湖中尺度通量網,它能夠提高太湖流域天氣預報、空氣質量預報和水質預報的精度,定量評估太湖對區域氣候的影響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原標題:2014年APEC氣候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共研水文災害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q26hqij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